歐錦棠 x Eric So = 普通人李小龍
李卓賢 mattlee@hkej.com
如果李小龍沒死,今年可以擺七十大壽了。因為早逝,英雄形象才在人們心裏長存,但與此同時被人符號化,追捧成民族主義者,抵抗外侮的先鋒。
阿棠(歐錦棠)獨立製作的《1959某日某》在此氣氛下重見天日別具意義。電影久違十二年,日前再度在港放映,在電影中,你看不見「李三腳」踢飛老外,只見一個後生仔細鳳,遊手好閒撩事鬥非,即將到舊金山面對新生活。
當年電影正場上映,至今仍是獨立製作的異數。阿棠回憶,當年為了上映,考慮不少片商的商業意見,效果不夠理想。十年後,阿棠與多年拍檔、玩具達人Eric So商量,渴望重新推出電影:「我說十年人事幾番新,當年看過這部電影的人有很深印象,但新一代卻不知道這部電影。既然李小龍仍是存在的,因此我想讓年輕人看看我心目中的李小龍。」
土製日版新結尾
眼見在港出版影碟「食水好深」,碰巧以前看過《1959某日某》的日本片商主動提出不收一文製作日語字幕DVD,阿棠與Eric順水推舟,以低成本重製了一個新版本。
舊版《1959某日某》結尾有段動畫,有點題作用,但當年的特效水平太小兒科,於是新版換上一齣「文戲」,交待李小龍在七十年代初受背傷困擾,經濟拮据的潦倒歷史。Eric指:「在一個不好的環境下,他還以過來人的身份寫信鼓勵身邊的朋友,今日大家都把整個社會環境看得很負面,但當年李小龍能利用負面,轉化成正面的訊息。」
風光的李小龍,我們見得太多,對他無力,奮進的一面卻視而不見,阿棠一直希望把李小龍「普通人」這一面還原:「當初我拍十八嵗的李小龍,人們都說李小龍是這樣的嗎? 沒錯! 李小龍也承認自己是不良少年,打爛仔交、跳舞媾女,其實很多年輕人都是這樣。」分別在於李小龍願意踏出改變的第一步,把一塊絆腳石變成踏腳石,因而舉世知名。
兩個大男人,沒錢,沒資源,最初還妙想天開把李小龍在美國的書房復原,結果只找來枱燈、書桌應付一下,不過,說到底還是欠一個李小龍去交代整件事。這時玩具製作專家Eric大派用場:「香港人最識『執生』,於是我雕刻了實物原大的李小龍,再把他的面形用面具複製出來。」
「這就是土炮香港精神,外國有高科技,大把錢,可能與我們一碰質素高一截,但只是講質素卻不講概念,你做什麽都沒有意義。」
歷史真人物還原
回顧十年製作,當年阿棠自編自導自演,對電影的投資,足夠買一部車,天曉得類近的製作,今天只須花數千塊就可以完成? 這令他想起一件趣事:「1999年香港電影金像獎,問我有沒有興趣接受提名,我當然說好——但他們開完會以後,得出的答案是NO。為什麽? 因為我拍得不是『菲林』。他們的定義是:電影即菲林。現在回頭去看,都有數碼電影,以往的定義已是行不通了。」
阿棠現時正準備到青年組織和大學作巡迴播映。當年自資搞李小龍博物館的他,今天仍與Eric致力推廣李小龍。阿棠說:「他們(政府)找我出來開會,問了很多東西,做了好多資料搜集,到頭來會是怎樣? 現時西九做諮詢,最後不會聽大家的意見,他們只會按自己的想法去做。現在已沒人談李小龍館了,如果真的出來了,也不能有太大期望。」Eric笑言:「就算有,都是兇神惡煞,好muscle,沒脂肪李小龍吧。」